關註:臺海網海峽導報
  臺海網(微博)6月20日訊 據新華網報道,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《關於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》,城市地下管線建設一時成為熱門話題。記者連線香港和臺北有關部門,汲取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。
  根據香港路政署的調查結果,香港每1公里長的馬路便有30多公里長的地下設施,在市區內,稠密程度更甚。香港地下設施繁多,除了常見的水管、氣體管道、電纜外,還有交通燈、街道路燈、機電控制、電車、九廣鐵路、地下鐵路、電視網絡等逾20種,而電訊線路便有近10種。
  這些地下管線各有其容身之處。一般而言,通訊、交通、有線電視等線路應埋藏於地面下不多於1米,水管及氣體管道則於1米到2米之間,雨水渠普遍在1.5米到3米,而污水渠則在5米之內。一些重要管道則藏身於更深處。
  香港地處亞熱帶,易受颱風和暴雨影響,在治理城市內澇方面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。香港早在1996年便展開“雨水排放系統整體計劃”的工程研究,其中“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”工程於2007年11月順利展開,整項工程分多個階段進行,已於2012年8月完成。
  今年3月30日晚,香港遭遇黑色暴雨警告。香港特區政府渠務署署長鐘錦華說,因為事先已經檢查所有渠道設施,加上每年清理河道、渠道,使得排水暢通,在同事的努力下,香港安然度過了早來的黑雨。
  60歲的香港市民林錫源告訴記者,大約20年前香港的地下排水系統很差,港島西等地方經常發生水災,新界以北的農村地區甚至曾有人被洪水沖走,現在排水系統非常有效,而且天文臺還建立了黃色、紅色和黑色三級暴雨警告系統,使得市民能提前做好準備。
  臺北捷運(城市軌道交通系統)的高效有序眾所周知,廣為外來游客稱道。與捷運隧道平行還有一條“共同管道”雖鮮為人知,卻將城市的地下管線容納其中。
  共同管道也稱“共同溝”,這種地下綜合管廊將設置在地面、地下或架空的電信、電力、燃氣、供水等各類公用類管線集中容納於一體,並留有供檢修人員行走通道的隧道結構,適用於交通流量大、地下管線多的重要路段。
  臺灣城市人口密度大,臺北、高雄等城市都曾遭遇管線施工中反覆開挖道路的困擾。1989年,臺北在建設捷運木柵線和淡水線的過程中,經常挖斷燃氣、電信等地下管線,嚴重阻塞交通,引發民眾不滿。
  在考察了日本等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後,臺北市政府將建設地下共同管道的理念引入臺灣。
  臺灣地區在共同管道規劃建設方面的最大特點是系統性,即共同管道在城市中均衡分佈,成網絡佈局。臺北市和臺灣營建部門成立了專項建設基金,專款專用,嚴格管理。
  目前,共同管道已普遍應用於臺灣的高鐵車站、快速道路、捷運、航空港、新建社區以及高校校區等地,並從臺北逐步擴展到全台主要城市,總長超過300公里。在推廣、建設共同管道的過程中,臺灣還逐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規範。
  共同管道建設的一次性投資遠遠大於管線獨立鋪設的成本。臺北的共同管道平均造價每米約60萬元新臺幣。以臺北市信義線6.5公里為例,如果建設共同管道,5年內需投資約31億元新臺幣,比傳統方式埋設管線多花5億元新臺幣,但如果計算75年的整體效益則高達2337億元新臺幣。
  雖然臺灣在共同管道上成就不少,但由於下水道老舊,一到雨季,不少城區還是會飽受淹水之苦。今年5月,臺中一名女性就在大雨中駕車誤入地下道,不幸溺斃。臺灣不少老舊低窪地區也因為常常淹水成為房價的“窪地”,如新北市汐止區、臺中市西屯區、高雄市三民區等。
  為解決城市內澇的問題,臺北市環保局溝渠隊員常年穿梭在伸手不見五指的下水道中,每年都要從下水道清出8萬噸淤泥。(執筆:王麗麗 參與採寫:譚喆、陳君、黃歆、林文泰)
  責任編輯:吳生林  (原標題:港臺地區如何管理城市地下管線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t67qtuvu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